堂堂苏伊士运河,怎就被区区一艘船堵住?我国
苏伊士运河长193.30公里,是位于埃及的人造运河,号称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人造奇迹。
运河将亚洲与非洲大陆分隔开来,是欧洲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接壤的地区之间最短的海上航线。
作为国际贸易的中坚力量,货运每天可以在广阔无尽的海洋中运输成千上万的货物。
根据国际航运协会的统计,航运业有超过50,000艘国际商船提供国际服务,几乎完成了世界贸易的90%。
正是这样一个人造奇迹,却在2021年3月23日被区区一艘货轮堵住。要想知道为什么,咱们就不得不扒一扒苏伊士运河的老底了。
“史前”老运河,难堪大用。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以前,在埃及法老的Senausret III统治下(公元前1887-1849年),通过尼罗河将两条海域连接起来。
然而,在修建之后的许多年里,运河经常被废弃。
现代苏伊士运河结构简单,隐患暗藏。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渐频繁,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更短路线的想法跃然纸上。
1846年,Prosper Enfantin的苏伊士运河兴业银行邀请了许多专家,研究开凿运河的可能性。
最终确认苏伊士地峡两端的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位是大致齐平的,无须添加机械结构做人工调节。只需借助尼罗河支流在地峡地区形成的几个淡水湖作为“支点”,凿开淤泥和丘陵,就可形成通航的水道。
工程于1859年4月开始,工程期间有超过30,000人在运河上工作,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超过150万人受雇,数千名工人死亡。
最终于1869年11月17日,地中海水域才得以通过运河流入红海。在完成时,该项目的总成本是原始估算的两倍以上。
然而,苏伊士地峡在地形上并不统一,通过三个浅水洼地联通的苏伊士运河尽管有很长的笔直河道,但还是有八个主要弯道。
这种过于简单的工程结构和对天然地理条件的依赖,也导致苏伊士运河在使用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渐渐暴露出了先天不足的缺陷。
船越来越多,运河不堪重负。
运河于1869年首次开放时,由一条仅深26英尺(8米),底部宽72英尺(22米),表面宽200至300英尺(61至91米)的河道组成。
为了使船只能够相互通过,每5至6英里(8至10公里)就建造了一个过往海湾。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航道太过狭窄和曲折,约有3,000艘船舶停航。后经多次开发,才勉强满足航行需要。
“二战”之后,全球石油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有一组简单的数据显示:1913年向北运输的石油总量为295,700吨,而1966年已是168,700,000吨,几年内暴涨数百倍。
这使得来自波斯湾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猛增,让苏伊士运河更加不堪重负。
为应对繁忙的石油贸易,苏伊士运河在1947年采用了车队制度,每天由一个北行和两个南行组成。
但这并不足以应付石油贸易的暴涨带来的航行需求,到了1967年,船舶的过境时间依旧高达15个小时。
随着运河的再次开发,自1975年以来的航行时间缩短为11到16个小时。
可即便多次开发运河,其航道对于航行需求来说还是太过狭窄,无法实现双向交通,为了缓解“塞船”问题,埃及政府从2014年起投入巨资。
在北端的穆巴拉克和平大桥与运河中部的大苦湖之间开凿了第二条平行航道,称为“新苏伊士运河”,全长35公里。
这段河道在2015年竣工之后,从运河北侧入口到大苦湖形成了事实上的双线航道。
船越来越大,堵塞愈发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