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最后一船鲜!出海12小时 父子俩捞回海货2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陆金星
休渔期如约而至,4月30日凌晨,住在崂山区沙子口桥旁的渔民李雪松与父亲驾船出海,在休渔期来临前拉最后一船,然后迎接他们的是四个月的超长假期。李雪松的父亲李立友22年前来到青岛开始了渔民的职业生涯,这一出海就是22年。儿子也跟着他的步伐,来到青岛当起了渔民,三十岁出头的李雪松也已经出海16年了。
4月30日凌晨四时,停靠在沙子口河的渔船开始出海。
凌晨起床,四点出海
凌晨的沙子口河河水哗哗作响,早起的李雪松准备好了水和吃的,解开了拴在岸边的缆绳,通过一个软梯上到船上,他开始检查发动机,做好出海前的准备。他是船长,父亲是他的搭档,父子两人一条船出海已有16个年头了。
22年前父亲来到青岛当起了渔民,那时李雪松是一个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14岁辍学来到了青岛,先在皮鞋厂打了一年工,后来就跟着父亲出海了。四年前,父亲李立友退居二线,李雪松当上了船长,父亲成了他的“雇工”,每次和父亲一同出海归来,李雪松都会给父亲500元钱。李雪松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一个读四年级,一个读一年级,都在沙子口当地的学校读书。
4月30日凌晨四时许,李雪松驾船与父亲一同出海。
只要出海就要凌晨起床,根据潮汐不同,出海的时间也不同。受潮汐影响,当天出海时间推迟到了凌晨四点。记者搭乘李雪松的船,与父子俩一起出海,亲历拉网的期待与收获的喜悦。李雪松开船,父亲坐在记者旁边闲聊起来,这条船已经是他们的第三条船了,六年前花了十二万元购买的。“这条船是条好船,已经用了六年了,两三年才修一次,修一次要五千元,身边不少的船一年就要修一次。这条船的发动机要一万多,双缸的,有力气!”李立友说,这条船不大,没有棚子。按照老李的说法,这船能拉网,能钓鱼,刚刚好。
船缓缓驶出沙子口河,与等待的另外两条船打过招呼后,三条船开始加大马力,向外海驶去。皓月当空,海上风很小,但是体感还是有点凉。
一年出海百十天,好时候一天赚七千
收获的一条大牙片鱼。
虽然圆月高高挂,但是凌晨的海面还是黑乎乎一片,眼看着身后的灯光渐渐远去,崂山的巨大身影也满满缩小了。过了大约半个小时,记者才习惯了轰鸣的马达声,也熟悉了李立友的四川方言。“我们就住在码头旁边,一年房租八千元,春节过后休渔期前,基本能出海一个月,休渔期我们的船可以出海钓鱼,一般能钓两个月,秋天出海能出两个月,看天吃饭,一年出海百十天。”李立友介绍,现在出海人工费一人500元,油钱也需要500元,春天出海一趟收获的海货也就卖个两千多元,钓鱼两个月可以赚个四五万,再开海后秋天的时候海货就多了,好的时候出一次还能赚七千元。
据介绍,出海的收入还不错,但是停靠在沙子口河里的渔船大都是四川来的渔民,本地渔船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本地的渔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去赚这份辛苦钱了。
伴着日出下网
聊着天时间过得格外快,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跑出了二十多公里,天也亮了起来,太阳就快升起来了。“远处是大公岛,那边是船路,很多大船都从这里经过。”李立友和记者说。李雪松减慢了船速,准备下网了。
李立友站在船舷旁,解开了网绳。连接着渔网的绳子分三段,一段细的有一百多米,其中一段粗的直径好比茶碗口,然后才是渔网上的绳子,这一套下来有四百米。绳子上还有两个铁制的大分流板,据说一个有一百五十斤重。板子的作用是为了让渔网能在水下形成一个张开的口袋,从而引导海货进网。
下网
父子俩已经是16年的老搭档了,非常默契。
连渔网的两根绳子被系在船头,横亘在船尾,由于巨大的拉力,两根绳子都紧绷绷的。“下一次网,再拉上来,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潮水好的时候一次出海也就拉个四五网。”接下来的时间就开始了等待。可还不到一个半小时,李雪松就示意父亲收网,原来网里拉上了东西,船已经拉不动了。由于潮水不好,拉上来的大都是泥沙,下网拉网的时间甚至都不到一个小时。“都是泥,还有就是这种小白鱼,这种鱼不值钱,批发五毛钱一斤,你看这三网下去,光小白鱼就拉了一百多斤了。”李雪松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