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交
26日,在“中山大学”驾驶舱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拉吹响了哨声,并举行了我国的交付仪式。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践船圆满完工。
“从此,我们有了梦想深蓝‘舟协’,一个加快海洋学科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是扎实推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教授在交付仪式上表示,近年来,中山大学紧紧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向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南海为重点,积极向深远海域和极地拓展。中山大学作为一所位于南海之滨的高水平大学,肩负着新时代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的重任,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努力奋斗。做国家海洋管理排头兵,建设国际高水平海洋学科群,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中山大学”驾驶舱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拉拉响警笛
“中山大学”号
中船江南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欧在仪式上表示,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交付“中山大学”海洋综合科学研究实践船舶意义重大。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中山大学’课题集‘绿色、智能、安静’于一体,是世界领先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海洋科学研究。”
据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中国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研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研训练舰,排水量6880吨,海里耐力。 “她是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研训练舰,配置高、能力强、创新技术高度集成。”中船江南造船“中山大学”总建筑师张文龙说。该船采用直流母线+蓄电池。储能技术,船尾配备两组永磁电机驱动齿轮全回转主推进装置,艏配备两组轮缘永磁侧推装置,具备DP1动态定位能力,全球导航能力,靠近极地地区 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在冰区作业。
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在国内科考船中拥有多项“第一”。据该舰总设计师、第708中船集团公司厂长助理吴刚介绍,该舰在国内科考舰上首次采用L型全方位低噪声螺旋桨,轮缘永久磁铁侧推力器和第一次使用直流母线。行+储能电池组合设计,首款全速主动鳍稳定器等
近日,“中山大学”海试成功表明,该船具有卓越的安全性、经济性、机动性,高度集成的创新技术,配备了大量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技术(材料、通信等)和海洋人文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求。
罗军表示,“中山大学”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服务海洋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冲击海洋科学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科学,为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开发和挖掘海洋医疗资源。 “我们希望它成为面向世界的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的中山大学海洋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中山大学已逐步形成完整的海洋学科群,包括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4个与海洋相关的综合学院。珠海校区占地30万平方米。海事纪律组大楼。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大气、海洋遥感与测绘、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技术与装备、海洋土木工程、海岸带与岛礁工程、海洋医学、海洋史、国际法、海洋法、国际关系、海洋经济学等学科或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涉海专职教师加上专职研究和博士后研究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多;研究生人数增加了近两倍,达到 3000 多人;本科生人数翻了一倍多,达到了5000人,还有更多的人,三人加起来也接近10000人。
“中大海洋相关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有机会登上这艘科考船,亲近大海,探海,感知大海,吸取教科书的教训,教室,室内实验。公式,一串数字,一行代码,一组分析结果,在一艘大船上,在大海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说。
江南造船“中山大学”建造项目负责人赵创业介绍,该舰拥有多个露天科研作业甲板。主甲板操作面积610平方米,室内固定实验室面积760平方米。拥有最大实验区的科研船。同时,还配备了十多个集装箱化移动实验功能模块,可有效提高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科研功能方面,“中山大学”配备了大量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控制保障设备,拥有各种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能够满足需要样品处理、测试和分析以及数据处理。 . “可进行定点通航探测采样,可实现科学数据系统集成、现场验证、岸基数据传输处理,满足低空大气、海面的科研需求、水体、海底和深海极端环境等。”中山大学海洋研究中心主任于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