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
    主页 > 期刊导读 >

顺德口岸一例输入性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处置报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啮齿动物是其主要宿主,也是人类感染HV的主要传染源。国内在入境交通工具检疫查验中发现鼠患偶有报道[1-3],但尚未见携带汉坦病毒鼠类处置报告。出入境船舶上的鼠类如果携带鼠疫杆菌、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直接威胁船员身体健康,容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口岸检疫机构应采取合适的措施或程序,对入境船舶上鼠类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风险。 1 基本情况 1.1 查验和处置程序 2016年5月30日10时,来自中国香港的船舶(穗海韵382)向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申报,报告船上发现啮齿动物。卫生检疫人员立即实施登轮检疫,发现厨房鼠笼捕获活鼠1只。截获鼠类后,顺德局立即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船舱和生活区布置鼠笼和粘鼠板进行器械灭鼠处理,对船舶实施预防性消毒处理。对船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教育,同时将样本送往相关实验室进行种属鉴定和病原体检测。 1.2 处置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在航行香港-内地珠江三角洲小型船舶卫生监督领域的合作安排》(国质检卫〔2008〕586号);SN/T 1308-2015出入境船舶检验检疫查验规程;SN/T 1287-2010入出境船舶除鼠规程。 2 种属鉴定和病原体检测 2.1 种属鉴定 经顺德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鉴定为雄性褐家鼠。 2.2 寄生虫和病原体检测 将鼠装袋,乙醚麻醉后用篦子篦刷鼠毛,未发现蚤或螨类寄生虫。取鼠内脏(肺、肝和肾脏)及血液样品,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汉坦病毒(Ⅱ型)阳性(实时荧光RT-PCR法),鼠疫杆菌阴性(实时荧光PCR法)。 3 处置措施 3.1 除鼠方案选择 此次船方入境申报捕获一只鼠,进一步登轮查验未发现重度鼠患迹象。船舶发动机舱结构较为复杂,药物除鼠后死鼠不易捡获,不宜实施毒饵除鼠。船方也申请使用快速灭鼠方法,尽量减少对其运营的影响。综合评估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器械灭鼠。以花生米作诱饵,在发动机舱、船舱以及公共生活区,每5m布放1个鼠笼,同时断绝食源和水源。在厨房、洗手间和船员宿舍每间室内布置一个鼠笼。鼠笼连续三天晚放早收,未捕到鼠类。在厨房和船员生活区布放粘蚤纸5张,3天内未粘得游离蚤。 3.2 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船舶航行日志记录,该船舶近期固定往返香港-顺德口岸,监管记录显示一个月内9次在顺德申报入境,无停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录。船上共有5名船员,近期无船员离船记录。对5名船员实施针对鼠疫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症状的医学排查和健康监测,船员体温正常,皮肤和肌肉、呼吸道、消化道及免疫系统无相关症状或体征,初步排除染疫嫌疑。继续跟踪调查14天,未发现相关传染病病例。 3.3 预防性卫生措施 用含有效氯200mg·L-1的消毒剂对船上餐具、一般物品和船员主要活动区域实施喷雾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在口岸范围开展灭鼠和鼠类监测工作,严密监控鼠类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 3.4 后续追踪调查 该船舶6月航行记录全部为往返香港和顺德容奇港,共入境申报10次。6月22日,检验检疫人员再次登轮查验,未见鼠和鼠迹,船员健康状况良好。查验人员对船方提出健康建议,应关注船员身体体征变化,如有不适及时与检验检疫人员联系或到医院就诊。 4 讨论 国境口岸截获的医学媒介生物,尤其是鼠类和蚊类,可能携带高致病性的病原体,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对鼠类的发现、报告和处置等环节的科学性、及时性和规范性,是保障国境口岸安全的基础。 4.1 法律法规要求《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确保得到顺利实施,对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各级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评估、报告、通报和处置能力,对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的相关能力的建设都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基层口岸单位,要求具备发现事件、报告和采取初步控制措施的能力。监管机构应避免采取的卫生措施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对鼠疫的管理,啮齿动物控制标准,鼠患检查,染疫嫌疑船舶的处理以及船方必须采取的防鼠措施,都做了明确规定。 4.2 登轮检疫中对鼠患的检查和处置 国际航行的小型货轮卫生状况良莠不齐,大多条件比较简陋,控制媒介生物措施不到位,啮齿动物引发疫情的风险较大。对于航行港澳的货轮,由于船舶周转快,停靠口岸多而且时间短,进一步加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据此,质检总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经过广泛调研,于2008年签署《航行香港-内地珠江三角洲小型船舶卫生监督领域的合作安排》。根据该文件,检验检疫人员登轮查验时应针对性的加强对鼠类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检查船舶缆绳安装防鼠器等防鼠措施执行情况,捕鼠器械的使用状态等。一旦鼠类医学媒介生物检出阳性即可判定检疫不合格,进而需实施卫生控制措施。发现活鼠或不明原因的死鼠,需加强控制,及时送检,消除鼠传疾病发生的风险。 4.3 加强对船员的宣传教育 小型货轮的船员准入门槛低,通常只需通过健康体检和适航性考核以及岗前培训便可上船工作。日常检疫查验发现,船舶大多未配备专业船医或卫生管理人员。船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国境口岸病媒生物公共卫生学意义,媒介控制管理不到位。由于担心承担法律责任或实施卫生处理影响其运营,船员往往在到港前清扫船舶,甚至把截获的病媒生物丢弃,掩盖病媒生物的痕迹。对此,口岸检疫机构需加强对船方的监督和健康培训,提高船务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防控鼠传疾病安全风险事件的第一道屏障。顺德口岸对入境传播实施医学媒介生物的预防和控制、货物和垃圾管理、疾病的预防和初步处理等开展健康教育现场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培训后船员能正确使用捕鼠器械,2016年顺德口岸4次收到船舶主动申报捕获鼠的情况。 4.4 加强船务公司的管理 作为交通工具运营方,船务公司在检验检疫机构和船舶的信息沟通中起着纽带作用。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交通工具运营者有明确的的技术要求,即“经常保持所负责的交通工具无感染源或污染源,包括无媒介和宿主”。如果发现有感染源或污染源的证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家船务公司通常管理数条甚至数十条船舶,航线相对固定。对船务公司实施检验检疫法规和政策的宣贯,促进其对船舶卫生管理水平和鼠类媒介生物控制能力的提高,其效果可以传导到所管理的所有船舶上。 4.5 风险分析和分级管理的应用 船舶携带啮齿动物可能性,与船舶使用年限、卫生管理能力、靠港频率等密切相关。根据登轮检疫船舶卫生状况,鼠和鼠迹发现情况,防鼠措施有效性、证书是否过期、是否有疫情流行等,对船舶实施风险分析和分类管理,可有效提高检疫和防控鼠类疫情的效率。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不同船舶的查验频率,是否实施除鼠措施,既可有效防止鼠传疾病的传播风险,同时又能降低因实施检验检疫措施对贸易的影响。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啮齿动物是其主要宿主,也是人类感染HV的主要传染源。国内在入境交通工具检疫查验中发现鼠患偶有报道[1-3],但尚未见携带汉坦病毒鼠类处置报告。出入境船舶上的鼠类如果携带鼠疫杆菌、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直接威胁船员身体健康,容易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口岸检疫机构应采取合适的措施或程序,对入境船舶上鼠类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风险。 1 基本情况 1.1 查验和处置程序 2016年5月30日10时,来自中国香港的船舶(穗海韵382)向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申报,报告船上发现啮齿动物。卫生检疫人员立即实施登轮检疫,发现厨房鼠笼捕获活鼠1只。截获鼠类后,顺德局立即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船舱和生活区布置鼠笼和粘鼠板进行器械灭鼠处理,对船舶实施预防性消毒处理。对船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教育,同时将样本送往相关实验室进行种属鉴定和病原体检测。 1.2 处置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在航行香港-内地珠江三角洲小型船舶卫生监督领域的合作安排》(国质检卫〔2008〕586号);SN/T 1308-2015出入境船舶检验检疫查验规程;SN/T 1287-2010入出境船舶除鼠规程。 2 种属鉴定和病原体检测 2.1 种属鉴定 经顺德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鉴定为雄性褐家鼠。 2.2 寄生虫和病原体检测 将鼠装袋,乙醚麻醉后用篦子篦刷鼠毛,未发现蚤或螨类寄生虫。取鼠内脏(肺、肝和肾脏)及血液样品,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汉坦病毒(Ⅱ型)阳性(实时荧光RT-PCR法),鼠疫杆菌阴性(实时荧光PCR法)。 3 处置措施 3.1 除鼠方案选择 此次船方入境申报捕获一只鼠,进一步登轮查验未发现重度鼠患迹象。船舶发动机舱结构较为复杂,药物除鼠后死鼠不易捡获,不宜实施毒饵除鼠。船方也申请使用快速灭鼠方法,尽量减少对其运营的影响。综合评估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器械灭鼠。以花生米作诱饵,在发动机舱、船舱以及公共生活区,每5m布放1个鼠笼,同时断绝食源和水源。在厨房、洗手间和船员宿舍每间室内布置一个鼠笼。鼠笼连续三天晚放早收,未捕到鼠类。在厨房和船员生活区布放粘蚤纸5张,3天内未粘得游离蚤。 3.2 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船舶航行日志记录,该船舶近期固定往返香港-顺德口岸,监管记录显示一个月内9次在顺德申报入境,无停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录。船上共有5名船员,近期无船员离船记录。对5名船员实施针对鼠疫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症状的医学排查和健康监测,船员体温正常,皮肤和肌肉、呼吸道、消化道及免疫系统无相关症状或体征,初步排除染疫嫌疑。继续跟踪调查14天,未发现相关传染病病例。 3.3 预防性卫生措施 用含有效氯200mg·L-1的消毒剂对船上餐具、一般物品和船员主要活动区域实施喷雾消毒处理,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在口岸范围开展灭鼠和鼠类监测工作,严密监控鼠类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 3.4 后续追踪调查 该船舶6月航行记录全部为往返香港和顺德容奇港,共入境申报10次。6月22日,检验检疫人员再次登轮查验,未见鼠和鼠迹,船员健康状况良好。查验人员对船方提出健康建议,应关注船员身体体征变化,如有不适及时与检验检疫人员联系或到医院就诊。 4 讨论 国境口岸截获的医学媒介生物,尤其是鼠类和蚊类,可能携带高致病性的病原体,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对鼠类的发现、报告和处置等环节的科学性、及时性和规范性,是保障国境口岸安全的基础。 4.1 法律法规要求《国际卫生条例(2005)》为确保得到顺利实施,对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各级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评估、报告、通报和处置能力,对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的相关能力的建设都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基层口岸单位,要求具备发现事件、报告和采取初步控制措施的能力。监管机构应避免采取的卫生措施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对鼠疫的管理,啮齿动物控制标准,鼠患检查,染疫嫌疑船舶的处理以及船方必须采取的防鼠措施,都做了明确规定。 4.2 登轮检疫中对鼠患的检查和处置 国际航行的小型货轮卫生状况良莠不齐,大多条件比较简陋,控制媒介生物措施不到位,啮齿动物引发疫情的风险较大。对于航行港澳的货轮,由于船舶周转快,停靠口岸多而且时间短,进一步加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据此,质检总局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经过广泛调研,于2008年签署《航行香港-内地珠江三角洲小型船舶卫生监督领域的合作安排》。根据该文件,检验检疫人员登轮查验时应针对性的加强对鼠类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检查船舶缆绳安装防鼠器等防鼠措施执行情况,捕鼠器械的使用状态等。一旦鼠类医学媒介生物检出阳性即可判定检疫不合格,进而需实施卫生控制措施。发现活鼠或不明原因的死鼠,需加强控制,及时送检,消除鼠传疾病发生的风险。 4.3 加强对船员的宣传教育 小型货轮的船员准入门槛低,通常只需通过健康体检和适航性考核以及岗前培训便可上船工作。日常检疫查验发现,船舶大多未配备专业船医或卫生管理人员。船员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国境口岸病媒生物公共卫生学意义,媒介控制管理不到位。由于担心承担法律责任或实施卫生处理影响其运营,船员往往在到港前清扫船舶,甚至把截获的病媒生物丢弃,掩盖病媒生物的痕迹。对此,口岸检疫机构需加强对船方的监督和健康培训,提高船务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防控鼠传疾病安全风险事件的第一道屏障。顺德口岸对入境传播实施医学媒介生物的预防和控制、货物和垃圾管理、疾病的预防和初步处理等开展健康教育现场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培训后船员能正确使用捕鼠器械,2016年顺德口岸4次收到船舶主动申报捕获鼠的情况。 4.4 加强船务公司的管理 作为交通工具运营方,船务公司在检验检疫机构和船舶的信息沟通中起着纽带作用。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交通工具运营者有明确的的技术要求,即“经常保持所负责的交通工具无感染源或污染源,包括无媒介和宿主”。如果发现有感染源或污染源的证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一家船务公司通常管理数条甚至数十条船舶,航线相对固定。对船务公司实施检验检疫法规和政策的宣贯,促进其对船舶卫生管理水平和鼠类媒介生物控制能力的提高,其效果可以传导到所管理的所有船舶上。 4.5 风险分析和分级管理的应用 船舶携带啮齿动物可能性,与船舶使用年限、卫生管理能力、靠港频率等密切相关。根据登轮检疫船舶卫生状况,鼠和鼠迹发现情况,防鼠措施有效性、证书是否过期、是否有疫情流行等,对船舶实施风险分析和分类管理,可有效提高检疫和防控鼠类疫情的效率。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不同船舶的查验频率,是否实施除鼠措施,既可有效防止鼠传疾病的传播风险,同时又能降低因实施检验检疫措施对贸易的影响。